张红武:从黄河之子到国务院参事,以公益初心守护母亲河
发布时间:2025/03/26
阅读数量:3

作者:于建华

2025年3月,黄河岸边春潮涌动,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张红武站在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启动仪式的讲台上,目光深邃。从黄泛区的少年到高校的治河学子,从首届大学毕业生到河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以及首届全国水利十大科技英才,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业务院长到国务院参事,成为国家治黄战略乃至国是咨询的建言者,张红武的每一步都烙印着对母亲河的深情。而这份情愫,最终凝结为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诞生——一个汇聚科技、公益与社会力量的平台,正竭力推动黄河保护迈向新纪元。 

黄河之子:从黄泛区到黄河科研圣地

张红武与黄河的缘分始于河南淮阳的黄泛区。幼年时,他常听长辈讲述黄河泛滥的苦难与治水的传奇,从小就对神秘的黄河充满敬仰,对治水英雄无比向往,心中埋下治河的种子。1978年9月,他从半年前第一次 恢复高考招生统一考试的文科落榜生,考入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河流泥沙及治河专业,当时我国以及世界在河流泥沙方面唯有该校设置这个专业,成为系统学习研究黄河泥沙治理的学子,校园内蓬勃的创新氛围,他高年级如痴如醉的攻克黄河输沙规律难题,毕业之前已经有了自己在本学科最重要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为而今在百度搜索“张红武公式”时发现他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领域有不少公式且“精度最高”的好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6月,张红武被分配至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与现任政府参事苏茂林同住一屋,并肩投身治黄一线,这里是黄河科研的圣地,泥沙前辈现在还清晰地记得,1978年10月10日,在这里举行的黄河泥沙研究成果学术讨论大会上,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解放前曾任黄委会委员长张含英先生,宣布全国泥沙专业委员会成立,首届主任、副主任的名单黄河研究单位占据了一半。

在黄委会学习和工作的18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一个个创新,一系列计算公式与方法问世,在突破黄河模型相似律的基础上,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从花园口至东坝头河道整治模型试验,到小浪底下游的宽河段治理模型试验,**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模型现场视察,其成果为“96.8”等特殊洪水的表现预报及河道整治工程布局提供了科学支撑,在黄委领导大力支持下,推动了“模型黄河基地”的建立,同时他也先后成为首批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还担任了第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一些成果还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治黄不仅需要高深的科学技术,也需要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张红武回忆道。在1996年《黄河 黄土 黄种人》人民治黄50周年纪念专刊上,钱学森、张光斗等权威专家的文章强调了黄河的复杂难治性,其中钱老写道:“比起治河,那发射人造卫星是件简单工作了!”当时张红武在本专刊上的《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乃治黄成功之本》一文,认为“前人未能实现的种种治黄方略,于今都可能获得成功,即使采用诸如‘挖河筑堤’这种古老而简单的治标之策,也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还主张依靠工程措施治理黄土高原,甚至在该期刊次年第3期刊登记者于工题为“张红武:从杂技业务员到青年科学家”的采访录中,给出根治黄河构想:通过工程手段,“未来的黄土高原,就由这一片片相对的错落有致的平原和一座座控制性工程组成,黄土高原的绝对高程就这样被降低着,冲刷和水土流失就这样被最大幅度地削减......”。而今兰州、延安等地在黄土高原大规模实施削山填谷而“造地、建城”,受到社会上热议,曾任延安市副市长的现任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秘书长刘广全先生冷静的说道:这其实同张红武教授改变侵蚀基准面的治理黄土高原的对策原理是一致的,对于减少入黄泥沙也无疑有效。

未标题-8.jpg

张红武2009年底在“第二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政府应降低GDP目标,严格限制耗水经济的发展,切勿盲目投资“拉动”

以治黄为志:从青年科学家成为国家政府智囊

1999年7月,张红武被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由已故雷志栋院士签字同意的引进理由是“使治河工程项目承接与研究和江河治理工程应用上一台阶,高含沙水流研究,特别是高含沙水流的模拟理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得本单位科研实力在未来十年内保持绝对领先地位”。使他有机会将治黄科研理论成功应用到各大流域相关河流的治理研究之中。2004年之后,又被时任黄委主任、现任水利部部长的李国英,以“不求所有,只求能用”的人才引进观念,与清华大学协商后签订协议,聘请张红武为黄委副总工程师兼黄河河口模型首席专家,也给他紧密跟踪黄河河情变化开展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他由原来的“素以研究黄河为志”,逐渐转化为“以治好黄河为志”。他主持完成的“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项目,提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的治河方略和一系列能够克服传统坝垛抗水毁能力弱而需长期抛石抢险等缺点的示范工程,成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重要成果。2015年2月,他受聘为国务院参事,从学者转型为国家智囊团的成员。“参事的职责不仅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更要给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80a4f95c46ec417285f90dc9b40c1df1.png

河势控导示范工程秋汛洪水过后状态

5e6e429cc8034ec5a4e0e65508e4c998.png

过渡段透水桩与背后护滩示范工程发挥作用良好

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凝聚社会力量的治黄新范式

2015年3月9日,张红武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发起了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并注册在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首都北京。在首届理事会上,他动情地说:“黄河的问题不能仅靠政府去解决,而且还需要全社会跟黄河有缘的公益人士‘同心共治’。”基金会以“科技引领、公益赋能”为理念,支持治黄治沙技术示范、生态修复及沿岸民生改善等事业。 

2025年,随着第二届理事会成立,黄河缘公益基金会迎来新气象。新任理事长文捷凭借其国际媒体经验与全球视野,为基金会注入活力。从策划“3·9保护母亲河日”大型公益活动,到亲赴内蒙古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调研,深入流域治理与风沙防控一线,探索“生态修复+文旅”新模式。张红武对此高度评价:“文捷理事长将国际资源与本土实践结合,让公益行动更具可持续性。” 

12.jpg

黄河缘基金会理事长文捷为亢崇仁主任颁发荣誉顾问聘书

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10位发起人和7位顾问、智库成员中,有6位国务院参事,9位国家级的著名专家,还集结了金融、媒体、大健康等各界社会名家,形成矩阵式社会效应,这次第二届基金会的焕然一新结构和新生力量,让早期的发起人们再次重燃激情。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前夕,张红武在两会中赶赴郑州,邀请著名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亢崇仁老先生,担任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荣誉理事长。在接到基金会理事长文捷颁发的聘任证书后,年近90岁高龄的亢老欣然表示,一定要亲临活动现场去致贺词。

7.jpg

文捷(左一)张红武(右一)看望亢崇仁主任(中)

在鄂尔多斯重点孔兑罕台川的郝家渠支沟,张红武团队的新工艺淤地坝成为示范工程的亮点。“这座拦减泥沙工程的建设成本降低30%以上,与周边的一系列协同治理工程,固碳量相当于2.6万公顷森林,是科技与公益融合的典范。”张红武介绍。而西贝铁军营地的“风沙阻控+文旅”试点,不仅把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的室内成果转化为原型试验,而且能够通过公众参与和商业反哺,探索出生态治理的良性循环之路。 

参事使命:从黄河治理到国家战略建言

作为1993年担任政协委员以来,连续20载每年参加“两会”,到作为国务院参事,与政府部长们列席旁听人大会议,张红武始终将黄河保护和治水对策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中思考,先后提出的大量建议被吸收采纳,例如2023年牵头呈报的“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安全防护的建议”“构建白洋淀出海通道与华北河湖海绿色航运体系,加速雄安新区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加快论证及早开工的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张红武还大力推动恢复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和黄河复航之事,认为这是当代经济持续发展、交通优化、华北生态改善与旅游升级等领域的迫切需要,属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旦采用“上黄(河) 下运(河)”的立交平穿过黄方案,实现黄河与大运河互联互通,向南可达江淮,向北可抵京津冀,打造黄淮海地区绿色新航道,货运量相当于3条重载铁路,助力华北及早实现“双碳”目标。

未标题-9.jpg

张红武早期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后提出“川水济黄、藏水补川”方案

未来愿景: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

在专访尾声,张红武望向窗外奔流的黄河,语气坚定:“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使命,是让守护母亲河成为全民行动。”他特别提到基金会的年轻志愿者——亢崇仁的孙女亢珍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读黄河问题,陈先德的孙女陈业木则赴武汉推动保护母亲河宣传。“这些年轻人让我看到护卫黄河更有希望。” 

随着第二届理事会已经扬帆启航,张红武与文捷等公益人正在筹划更大动作:联合“一带一路”跨国企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搭建跨国河流治理平台,向全球输出中国治河经验;发起“黄河守护者”全球招募计划,吸引更多全球力量参与。 

“黄河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张红武总结道,“当我们以科技为矛、以公益为盾,母亲河终将焕发新生,成为滋养文明的幸福之河。” 

【记者观察】

从黄泛区走出的少年,到影响国家治水战略的政府参事,张红武用半生诠释了何谓“黄河之子”。而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蜕变,则展现了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的无限可能。在科技与公益的双轮驱动下,这条母亲河的安澜之梦,正照进现实。